Ricky Never stop exploring

STEM 中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最近要做关于 STEM 方向的产品,所以对这些概念有了一些了解!

数学比较容易理解,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另外三种则概念稍微有点模糊,我们的教育系统里面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区分和定义,查了一些资料后,简单通俗的定义了一下:

  • 科学是理论 understanding system

  • 技术是生产力 solving problems

  • 工程是实践 building system

举两个列子加重认知: stem
例一:对于太阳系的研究和理解,得出的系统理论是科学;而人类实现航天飞机登陆月球这个属于工程(人类根据理论建造的系统);技术是介于两者之间,利用科学来解决工程问题的技术工具,比如推进器技术,如何火箭能够顺利脱离地球进入轨道的问题,太空服材料技术,如何解决航天员在太空行走的防护问题,重在解决某一特别问题。

例二:对于电子电路以及导体的研究和理解,得出的系统理论是科学;而人类创造手机电脑就属于工程;智能手机的触摸屏是一种技术,解决人们手势操作设备的问题,4G 是一种技术,解决数据快速稳定传输的问题。


引用:

1: 科学,工程,技术的区别

2: Media for Thinking the Unthinkable

工作 OR 创业、员工 OR 老板

读到一篇文章告大学生:不要为了生存而出卖自己的时间,相信毕业多年的人都会有所体会,我们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就被告知“一定要好好学习,上个好的大学,以后才能找个好的工作”,大部分人也是在大四下学期就开始参加各种招聘会提前为自己找好一份体面的收入不错的工作,另外一部分人也进入到了紧张的考研征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在教育理念上对学生和孩子有重要的误导:找到一个好工作不是你成功或者让家长有面子的一个标准。

实际上,大家所憧憬的好工作是什么样子呢?现在热门的行业是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公司是什么样子呢?

  1. 工作时间至少是早9晚6,还有很多是996(早9晚9,一周6天工作),遇到项目时间紧,就要通宵达旦的工作;
  2. 工作内容单一、项目可大可小、大部分项目可能你都无法感知到自己的价值体现(基本都是为了收入而工作);
  3. 薪水还算丰厚,与之对比压力也会很大,你需要不断的努力工作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当你有了家庭有了小孩之后,情况会更加恶化,你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工作和生活?如果处理的不好,可能会给生活和家庭带来灾难。

Stop selling your time

There’s a better way – though it might not be the easiest way. The key is to find a way to stop selling your time, and to find another business model instead. And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this personal business model is that you’ll be able to make money even if you are sleeping.

如何找到除了工作以外的第二种生活方式呢?文章也给出了解决方案:

  1. Learn to make something. Anything.
  2. Create a feedback loop with your audience/customers
  3. It’ll take years to become competent

简单点说就是:学一门手艺>维护好客户关系>千锤百炼达到顶峰。这三点写出来容易,如果要一点点实现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The period where your taste outpaces your ability to produce it is a hard one. You know your goals but don’t quite know how to fulfill them. That’s why it’s easier to be a film critic rather than a film director :) 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电影评论家要比做电影导演更容易的多。

本以为文章就这么结束了,结果最后作者笔锋一转:

Startups

The point of all of this isn’t to do it alone. In fact, you’ll find that it’s rare you can do something substantial by yourself. Instead, the above feedback loop most usually involves teams of people, at least once the basic groundwork has been done.

原来也是忽悠大学生创业的啊!

谈到创业,我是非常不建议刚毕业的学生或者毕业没几年的人去尝试的事情,这等于是把自己的身份从员工变成了老板,那么我上面说的几点互联网公司的情况对于老板又变了:

  1. 除了休息时间全都是工作时间,所有的精力都可能要投入到工作上;
  2. 工作内容繁多,你要兼顾产品、技术、商务、运营、行政等方方面面,你是为了一个可能莫须有的未来而工作;
  3. 薪水并不高,你拿的是股份,你的压力自然会更大。

作为员工,如果公司创业失败了,可以换个工作,投入的也只是自己的时间;而作为老板创业失败了,你的投入可不仅仅是时间。我们从媒体上看得到的都是成功的案例,而失败的公司的老板很多都可能是一蹶不振,大伤元气。能够不断的失败、并且最终走向成功的真的是太少了,也就是金字塔的最顶端了。

马云老师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雷军老板说“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些都是老板对员工的一种宣传,我们听听也就好了。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呢?如何做呢?几年前国外一个媒体网站TechCrunch 的创始人 Michael Arrington 写了一篇文章,引用了前 Netscape 员工的一段日记,得到了一个观点:

“If you work at a startup and you think you’re working too hard and sacrificing too much, find a job somewhere else that will cater to your needs.” “如果你在创业公司工作,觉得工作得很累,牺牲太多,那么换个地方,找一份更合适你的工作吧。”

随后却引来了这个员工的不满,指出这只是风险资本家的鬼话,真正值得追求的时间是这样的:

“I recommend that you do what you love because you love doing it. If that means long hours, fantastic. If that means leaving the office by 6pm every day for your underwater basket-weaving class, also fantastic. 我的建议是,你去做那些你喜欢做的事,只要喜欢就行。如果这意味着长时间工作,那很好。如果这意味着每天6点钟准时下班,参加潜水培训班,那也很好。”

上面两段来自 阮一峰的 Blog ,可以点进去了解更多内容。


我的观点是,相比创业,我还是更希望大家先进入公司去工作,获得稳定的薪水、同时也会有工作技能的提升,在工作之余,再去实践下作者说的三点是一个不错的生活之道,不再是单纯的 ‘Sell your time for a living’。

工业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 (Dieter Rams)

因为苹果产品的影响力,我们所知道的苹果产品背后的总设计师是乔纳森·埃维(Jonathan Ive),确不知道其实Ive的设计理念师承了另外一位德国设计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

迪特出生于1932年,50年代开始加入德国布朗(Braun)公司,60年代担任公司的设计总监,主导了布朗公司的一系列产品设计,款款经典,其中一些设计也被Ive参考作为Apple产品的设计样本或者源泉。

为了改善现代生活中设计的不规范现状,他在80年代总结了作为好设计的十条准则,依然被设计师尊为法宝:

  1. innovative 创新
  2. useful 有用
  3. aesthetic 美
  4. understandable 易懂
  5. unobtrusive 低调有内涵
  6. honest 真实
  7. long-lasting 持久
  8. thorough 缜密
  9.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环保
  10.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简约

相关链接:

  1. https://www.vitsoe.com/eu/about/good-design

  2. https://medium.com/@amarchadgar/dieter-rams-and-the-relevance-of-functionalism-65bf7c1af064#.xt3bovrg9

  3. http://gizmodo.com/343641/1960s-braun-products-hold-the-secrets-to-apples-future

  4. http://www.zhihu.com/topic/19652215/top-answers

  5. http://www.moma.org/collection/artists/8451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3cZagxOTdk

书的故事

今年有一次跟媳妇回家时候,偶尔想找一下10几年前在家里看过的书,不知道还在不在某个角落躺着藏灰呢。经过再三询问妹妹和妈妈之后,终于给找了几本出来,由于常年呆在角落里受潮,拿在手里书的分量又重了很多,翻起来在书页间偶尔还能看到以前拿笔记录的痕迹,当然大部分书都找不到了,翻着这些仅存的旧书,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回到旧时代的感觉。

现在买书再也不想以前那样逛书摊书店了,通过多个线上书店即可一键购买,分秒之内即可将一部上千页的书下载到手机内,随时随地当个低头族了。而这几年我也正是这么看书的,买实体书越来越少了。2009年时候身边用Kindle看书的人越来越多,我还跟一个美国同事讨论过电子书和实体书的优劣问题,他是一个父亲还是一个忠实的Kindle粉丝,当然最终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电子书更便宜、易获得、易携带;而实体书更笨重、更贵、阅读场景有限制。当聊到书对孩子的传承和影响时,他也刹然一笑,貌似只能把帐号给孩子用了。

上周末特意去苏州到中国第一家新开业的诚品书店,第一次看到书店还需要做人流管控,台湾的诚品书店我也去过,虽然人也很多,但是整体环境还是安静和谐的,是一个选书看书的地方,但内地的第一家诚品书店,确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翻景象,熙熙攘攘,七嘴八舌,其中又以带着孩子的家庭居多,正如经过我身边的一个女顾客给她老公所抱怨的那样:“这就是一个菜市场,我们赶紧出去吧,别买了。” 我们也匆匆买了几本书就回了,在那么嘈杂的环境里面,根本没法静下心来好好的去选一本真正想要的书。

不过也正是这一次的购书,让我感受到了纸质书阅读带来的酣畅的快感,在回京的高铁上一口气看了3/4,回家后又抽了一点时间把剩下的看完,一种由衷的幸福感和兴奋感。同时想到在用手机看书时候的体验,在地铁、路上等车、或者在家,你总会被周围环境或者手机消息所打断,看书是断断续续的,片段的,想一想这些看书的App还没有一个关闭打扰功能,浸入式阅读基本不可能。另一方面,随着宝宝出生的临近,我的感觉更强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会如何去影响他,熏陶他呢?如果他小时候天天看着我拿着手机看,你能给他讲爸爸是爱书之人么?对他会有什么影响呢?相对比,如果我家里有一个书柜亦或者一个书房,摆满了你喜欢的书,那当他哪一天终于明白这里面的内容的时候,他会不会偷偷的去偷你的书看呢?你会丢一个Kindle的账号给他吗?

思来想去,我还是觉得以后经常买纸质书吧。近几年由于电子书的冲击,国内书店纷纷倒闭关门,而台湾的诚品却逆流而上,在中国开一家最大的综合性书店,实地考察看来是带动了人们去逛书店的热情,至于这个热度能持续多久,不太好说。希望诚品能做一个榜样,在未来有一个契机,人们能够重新认识到纸质书的价值,回归纸质书阅读上。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汽车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上面这首词用英语来一句话概括,差不多可以用本文的标题“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 用中文更通俗来理解也就是:看着滚滚长江,三国时候那么多牛人围绕着这块地方打来打去,比如周瑜和诸葛亮,真是大牛啊,然并卵,最后还不是像一场梦一样,还是哥几个一起喝酒吧。

看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每个年代每个人穷其一生亦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伟大或者渺小只不过是世人对历史人物的一种宏观的看法和评判吧。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在我心中我觉得至少我的父母就是伟大的,虽然从整个中国来说,我的父母也不过是几亿中国人中的两个平凡的农民而已。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我觉得做什么事情重要以及什么事情有意义是个重要的价值指标,很多人可能还真的不理解。

慢慢的,我会越来越佩服我的父辈那一代甚至之前的人,因为他们很专注,他们一辈子其实也就做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农村把庄稼种好,把孩子养大成人。那时候庄稼好种么?也不然,我记得周末在家还得顶着大太阳在地里干活,那时候也没有拖拉机小汽车,都得背着农具走上一段路到山上地里,遇到旱涝严重的季节,可能一年的辛苦劳动也会颗粒无收。每到春节过年大年初一,他们早早的起床,带上做好的饺子以及贡品,敬天、敬地、敬神,希望来年风调雨顺,没病没灾。即便到了最艰苦的时候,我看到过他们抱怨,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被击倒过,穷日子有穷的过法,富日子有富的过法,从新来过就是。

毕业这么多年,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的经济发展太快了,但是我们的教育一直发展畸形,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有严重的失衡,我们说对于外来的东西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问题是我们连糟粕和精华的分辨能力都没有,在进来了一堆糟粕之后,我们连老祖宗的精华也给丢掉了。整个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外来的年轻人们,迫于生活压力,做事情做学问都显得特别浮躁,问题多多。同事与同事之间,下属与领导之间,员工与老板之间,有时候你会觉得关系特别奇怪,当公司发展顺风顺水时候,一切都好,当公司有问题低谷的时候,猜忌、不信任、恶意竞争随之而来,很多公司最后没有手到黎明前那一刻很大程度上不是外部竞争引起的死亡,而是内部的暗流导致。很多公司都是高潮之后,经历漫长的低谷,低谷之后就没有了;而真正经历过几次高潮低谷而存活下来的,一定也会活的更好;而能够跟着公司一起上下起伏的员工,我觉得更值得佩服和尊敬。同甘共苦是很简答的四个字,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热潮又加速了这种趋势,年轻人换工作的速度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小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而提供春笋营养的这块沃土缺严重元素缺失,大多数低能高薪,而又不思进取,抱着眼前的一片天以为是整个世界。大潮退去,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裸泳。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何不放下浮躁的心,去做一些有意义和重要的事情,并且坚持做下去呢?

共勉。